新闻中心讯(通讯员 徐曲玲 付清怡 吴飞翔 李鹏)如何让思政课“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10月10日至11日,武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交出了一份生动的答卷。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桂芳带队,师生一行16人奔赴秭归县,将思政小课堂搬进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开展了一场“行走的”实践教学。
图为师生在茶园聆听九畹溪丝绵茶的介绍 摄影:苏天琦
在穿心店村村委会,一场围绕乡村发展的座谈热烈展开。村书记李刚系统介绍了村庄的产业布局与现实困境,学生们则踊跃以自己家乡为参照建言献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书记的一席话,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这盘大棋,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融合。
图为师生在秭归县穿心店村与村干部开展座谈 摄影:杨戴诚
走出会议室,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在养鸡专业户的养殖场,他们围绕鸡苗、技术与销路展开调研;在八旬贫困老人家中,他们关切询问生活来源与具体困难。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乡村振兴”从一个宏大的战略,化为同学们心中对千百户农民幸福生活的具体牵挂。
图为师生走访穿心店村养殖户 摄影:杨戴诚
科技如何赋能农业?答案写在花果山桃子种植基地的景象里。师生们现场观摩了无人机在桃林间高效穿梭运输果实的场景,并在村民指导下亲手采摘。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飞速发展,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变得无比直观,也坚定了学生们用所学服务乡村的信念。
图为花果山水蜜桃种植基地工人利用无人机运输桃子 摄影:苏天琦
图为师生在花果山桃子种植基地学习桃子采摘技巧 摄影:苏天琦
当晚的“乡村夜话”别开生面。师生与石柱村企业家围坐交流,聆听创业故事,感悟为民情怀。“当时看到农户养2000只鸡,想着真赚钱。但细算成本才发现利润微薄,这让我学会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位同学的分享引发了广泛共鸣。大家畅谈感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图为师生在圣天庄园与石柱村企业家围坐交流 摄影:杨戴诚
次日,师生们转场九畹溪镇丝绵茶厂。茶厂负责人龚万虎为大家奉上刚沏好的丝绵茶,清甜爽口的滋味赢得一片赞叹。他分享了自己从小组长到企业家,无偿分享技术、带动百余户农户共同增收的奋斗历程。随后,师生们登上千米高山茶园,在龚总的讲解下了解从育种到采摘的每一道工序智慧,并亲手体验采茶。“原来采一斤好茶需要这么多功夫!”同学们的感慨中,满含着对劳动价值与产业兴旺的深刻体认。
图为师生聆听丝绵茶厂负责人的奋斗故事 摄影:杨戴诚
此次跨学院的联合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教育,更是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们纷纷表示,走出校园、深入乡村,让书本上的理论变得可知可感,极大地激发了自己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课教学从理论阐释向实践体验拓展,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常态化机制,让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