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23浏览次数:1057

 (作者 徐莉)最近,人民网报道了武汉长江工商学院08级毕业生董美豪,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在老师和同学的引导、鼓励下,最终圆“成为工科名校研究生”的梦想,顺利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的唯一一个三本院校毕业生的本科生。窥一斑而知全豹,董美豪的追梦过程不仅仅刷新了人们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看法,也从另一个深层次上引发了我们对何为大学?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的反思与追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澳门美高梅金殿,手机赌钱游戏“大学”、“大楼”、“大师”的论述可谓精辟,至今为人所乐道。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的大学,自然硬件、软件一样不可少,不仅要有大楼,要有大师,更要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勃发的精神传统。这种精神传统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就是能为学生构筑一所永远纯净的精神堡垒;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传授道义、传递知识,授学生以“治学”和“问真”、终身为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则是要将不断地学、不断地问内化为一种精神理念,永远都做一个朴素的学人。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原北京大澳门美高梅金殿,手机赌钱游戏长蔡元培为我们作了最简单而朴素的解释:大学应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育人成才,砥砺德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这是一所大学安身立命一而贯之的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一些高校的精神内核越来越缺失,一些高校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多快好省”一味逐利,逐渐丧失其传统精神。大学要能够为学生和教师保有纯净而宽阔的致力于“学问”的空间与平台,并创造环境和条件将“求学”与“问真”牢牢根植于师生的心中,这才是大学所能留给教师最宝贵的财富和馈赠给学生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大学之大在大师”,那么大师之大又在哪里呢?当然不仅仅是有多少高职称、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授,也不仅仅在于他们有多高的职称,多宏富的专著,多大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疲于四处奔走拉项目,弄基金,忙于科研,疏于教学,以致课堂草草应付,学生马虎敷衍,为职称、待遇的功利追逐。而是大在高校教师的一种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求知的方法和习惯;是教师一种深厚的学养,化作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生命的鼓励和智慧的启悟;更是一种为人师表卓越的人格魅力和睿智,善于将勤于思考、终身追求学问的精神深植于学子内心。

 那么我们的大学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呢?难道仅仅是为一张满意的成绩单、一纸文凭,为能够顺利毕业,然后走上工作岗位吗?一旦走出校门,褪去学生身份,学习生涯也就结束,真是这么简单的吗?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于学生来说一纸文凭早已不是稀罕事儿,面对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日行千里的知识更新和形形色色的工作岗位,书本知识对学生不一定都管用,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热情和思考习惯,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保有一颗纯净的求学心,帮助他们树立不抛弃学问的态度,终身做一个朴素的学人。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校内外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从而避免心态的失衡、眼界的狭隘、追求的堕落、路径的偏倚,乃至理想的幻灭;也会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困境都能厚积薄发,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精益求精。

 在自己的不懈追寻,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如愿实现了“工科名校研究生”梦想的董美豪曾不无感慨地说“考研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好的学习氛围。我是和同学一块备考的,无形中有了一个非常棒的备考环境。虽然每天在图书馆至少要待12个小时,但大家常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互相激励,是很有利于共同提高的。”我们需要的大学不就是这样的吗?有大师,有大楼,有大学生,更有将不抛弃学问、终身为学的理念,内化为大学、大师和莘莘学子一而贯之的精神内核,将学与问内化为三者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生生不息地流播下去,才能成就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如此,青年方大志,国必将大治。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