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读过《许三观卖血记》的人,印象最深的那句话一定是“一两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简素平常的话语,却在每一次出现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可能喜欢这本书的人,正是喜欢这句话的百般情绪吧。
图为《许三观卖血记》书封面
最贴近生活的书籍往往是最吸引人,最感动人心的,《许三观卖血记》建立在苦难历史中,以主人公许三观这一平凡的角色,歌颂着那些在生活中艰难前行的普通人。小说的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写起,主人公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一个青年工人,他既有工作的上进心,又有家庭的责任心。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先后十一次卖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关。许三观的一次次卖血,让他跨过了生活的一次次难关,生活从不是为了碎银几两,但几两的碎银却拦住了多少人的脚步。
如果要谈及这本书最能发人深省的地方,那我想便是那丰富的感情吧。许三观从第一次卖血到第十一次卖血,从最初的争强好胜到最后的成熟稳重,卖血囊括了他的一生,他为了未来卖血,为了家庭卖血,为了心爱之人卖血,为儿子医药费卖血,为了自己卖血,在一次次与死亡的争斗中,为自己的家庭换来了安稳的生活。作者在写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中,写到他儿子们成家立业后,许三观为了感受曾经的感觉,去医院卖血,年轻的血头嫌他太老,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医院不收了,他顿时觉得自己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在那个绝望的时代,他用一次又一次的卖血度过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灾难,卖血成了他心中支撑生活的一棵柱子,但在那一刻,他知道,柱子塌了。
图为《许三观卖血记》电影片段
《许三观卖血记》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是余华写作风格成功转型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的关键性时期,人们更加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希望个人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文学创作领域内,作家的创作思绪与以往发生了明显不同,怀疑传统道德理想,更加关注个人的生存空间,文学题材也倾向于表现民间个人生活。在此种背景之下,余华创作了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图为《许三观卖血记》连环画封面
从整体来说,余华先生这本书是真正成功的,不论是文章成就还是对读者的影响,把生活做成它应有的味道——“生活中各种事情带来的味道总是相伴而至,有时这个味道重点,有时那个味道重点,这样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