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回归常识才能避免学生评教名存实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21浏览次数:170

学期临近结束,一年一度的学生评教环节又即将来临。

很多同学评教,只是为了看到自己学习成绩而不得不去做的例行公事。除此以外,学生评教显得非常“鸡肋”,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学生评教早已“名存实亡”。

评教的根本不在因何而评而在因何而聘

不少澳门美高梅金殿,手机赌钱游戏规定,如果教师的评教分数排名太靠后,可能会被院系领导或者澳门美高梅金殿,手机赌钱游戏教学督导“约谈”、当年的职称申请暂停,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授课资格,这不可谓不严格。那么,为什么如此严厉的学生评教,却陷入“名存实亡”的困境呢?

在高校教师管理当中,从聘任环节开始,一切都是以科研能力作为基本导向的。新聘教师要看候选人有没有在“高等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日常的学术工作量当中,发表“高等级”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主持“高等级”的科研项目是获得“学术工分”的关键因素。在教师职称评审或高级职务聘任当中,AB类论文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永远是“硬通货”,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永远是次要的。所以,我们的大学人事管理本质上是因科研而聘,而非因教学而聘,这是导致评教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对于评教的“名存实亡”,很多业内人士也感到困惑。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当因科研而聘成为一个大前提,如何评就退居次要了。看似严厉的政策,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取悦”中,普遍高分成为基本现实,评教的一切功能都会被消解掉。

反过来,在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因教学而聘则是一个大前提,例如在耶鲁大学,校长、教务长、文理学院院长、耶鲁学院院长(本科生院)、文理研究生院院长所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对教师聘任拥有审核权,学生评教结果不良的教师就无法获得聘任,奠定了因教学而聘的基本格局。

评教的关键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专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