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参加“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学术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4浏览次数:268

  (新闻中心讯 特约记者 丁真 王雅慧)11月5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学术论坛在西安美术学院隆重举行。武汉工商学院副院长王海文一行4位老师受邀参加了此次论坛。
    该论坛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一次生命焕发与提升,是设计界最高规格的盛会与对话,是对传统中国精神的当代探索与发展,是在文化复兴、文化同盟大背景下对当代设计发展的思考与践行。会议云集了学界美术家、理论家、教育家、设计家共同探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缔造、定位与发展,协同知名艺术澳门美高梅金殿,手机赌钱游戏、设计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管理者共同推进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与影响。
    论坛开幕式由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荣敏教授主持,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方晓风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两位资深教授从历史的深度、世界的广度、国家的高度等不同视角阐述了“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国梦”、中国艺术设计理想的意义和路径。

图为学院教师与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中)合影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实践与创业首席教授乔治·理查德·布坎南(George Richard Buchanan),达姆施特塔应用技术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尤斯图斯·泰纳特教授(Justus Theinert),中国建筑协会常务理事邵韦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石振宇教授,方太集团水厨电与市场部部长赵雪刚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张剑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李瑾副教授,以及JRT聚仁堂文化机构创始人林飞先生,为参会者带来了8场精彩的主题演讲,分别是:《执爱之手与设计》、《工艺美术与工业4.0》、《凤凰中心创作与建筑当代性思考》、《中国卫浴基础研究》、《仁爱之心与工业设计》、《基于无意识与行为的产品叙事观》、《朴素之美》和《东方的皮肤》。他们分别从美术家、理论家、教育家以及资深从业者的视角,系统地阐释和探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本次“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论坛是在国家文化战略大背景下,全国设计领域的一次共识之举。
    之后,参会老师们由这些设计大师们的分享展开讨论。他们谈到,由于产业和时代的发展,“设计”与“制作”变成了分开的行业,但这脱离了“匠人”本身的含义。再加上传统上的一些局限性,在研究设计的创新环节时很多作品往往只是把现代功能和古代符号简单的叠加,缺乏当代性,很难获得生命力。另外从一些国外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到,由于对精度不重视,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设计者们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结果,这是现状。而我们做为新时代设计行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应引导学生走上开启中国精神、中国标准、中国品质的设计复兴之路。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要创造和我们时代相符合的一些设计内容,从“文化自信”引到“艺术自信”,根植于本土文化,从而让中国的设计真正走向世界。
    研讨会后,王海文院长一行还考察了陕西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从学科概况、专业建设、转型发展和实践教学等几个领域,与院长詹秦川和院长助理米高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陕西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秉承"厚基础、宽适应、重素质"的教学思想,坚持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科群体在开设创造性课程方向的同时,注重将设计方向根植于本土文化,这在他们历年的学生毕业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毕业论文是针对整个设计的说明书,从构想、草图、成图、展示模型、最终成果等几个步骤对作品的完成度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增加了论文的针对性和特色化。在实践教学方面,因考虑到专业性质不同,为避免同质化,各专业可自定特色,针对教学结构的不同分专业自定课程作业模板,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玩好”、“学好”,充分调动大家的自主思维模式,避免传统教学的“模块化”限制。

 

图为学院教师考察陕西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并与院长詹秦川教授(中)等人合影

    通过此次论坛的学习和高校考察,老师们收获颇多。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艺术与设计学院将不断提升学科特色,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艺术的美感与技术的进步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寻求真正适合国家潮流的“本土设计”。